学术交流

四位知名学者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

2022-04-29 22:24 文、图/环境学院 沙桐 李小飞 点击:[]

4月23日上午,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科技处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张干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要茂盛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相关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师生700余人参加报告会。会议由环境学院院长郭军康主持。

刘文清院士介绍了“双碳”背景下环境监测技术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他指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提振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满足了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约束下,控制污染、实现低碳转型的绿色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成为我国主要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方向。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的竞争,前沿技术和高技术是难以引进的,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市场依赖更加受制于人。环境监测技术为环境状态的评估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未来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是“智慧环境”,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

陈建民教授认为,大气化学迁移、化学组分、毒性组分与大气环境健康密切相关。大气环境健康的前沿研究方向是以大气化学机理预测大气痕量物种组成和转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量化大气成分分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室内环境大气化学反应对人体健康影响。他提出了以气溶胶毒理效应为指标的源排放精准控制理念,同时强调大气防治的关键应优先控制固体燃料非完全燃烧。

张干研究员以“大气气溶胶碳质组分的双碳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认为14C可用与解析含碳污染物两大来源,即:化石燃料来源和生物质来源,从而示踪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他指出,城市化石源碳排放是我国碳减排的重点,并详细介绍了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来源的碳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分析方法。他还以草酸为例,阐明了其在大陆气团中主要由液相过程产生。

要茂盛教授围绕中国城市空气毒性差异与机制分析进行了报告。他指出,中国不同城市大气颗粒物毒性与生物成分存在显著不同的差异,仅靠质量浓度来评价空气质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的团队通过酵母菌与纳米传感器实现了实时监测颗粒物在活体动物水平的毒性,开辟了新的颗粒物毒性实时监测研究技术平台。他认为,由于活体暴露污染后,糖代谢等受到影响,会很快释放特征性VOC谱,因而未来可以用来实时监测空气毒性。

刘文清院士及三位专家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参会师生普遍认为,此次报告对相关领域开展科研工作有深刻的启发性,使大家受益匪浅。

新闻小贴士

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陈建民,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科技部)、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干,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要茂盛,北京大学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危害预测与控制技术”)与第四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GREATpa”技术)。

(核稿:王念东 编辑:郭姗姗)

上一条:西班牙维戈大学萧建波教授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 下一条:六位知名学者做客我校“前沿科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