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奋楫扬帆看一线】2018-2024,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

2024-05-17 11:01 文、图/博物馆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推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多元、多层次、多视角反映学校在新征程上事业发展的新面貌,全方位展现基层师生团结奋进、实干创新的工作局面,前期,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发布新闻线索征集的通知,为宣传先进典型、发扬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特开设“奋楫扬帆看一线”专栏,专题展示各部门各院系有益经验,推动全校形成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工作氛围。

大学文化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精神家园。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作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文化发展战略的坚强基石,在学校文化传承创新载体建设、“大思政课” 重要阵地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坚持教育与研究“双轮驱动”,深入挖掘馆内育人资源,建强思政大课堂,讲好信仰大道理,做好校内外师生及广大社会各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服务,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显性表达、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内驱动力,切实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

坚定文化自信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

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当代爱国奋斗主题馆的鲜明特色和“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物化形态等精神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服务师生中心任务,努力讲好党对轻工事业坚强领导的主旋律,讲好轻工人、陕科大人接续爱国奋斗的奉献精神,切实发挥博物馆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阵地和思想文化引领的服务保障作用。

文博大讲台,讲好党对事业的坚强领导。博物馆先后邀请陕西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弛、唐山抗震纪念馆馆长赵荣琦、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管理处主任白晓峰等专家举办了9场“文博大讲台”,聚焦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博物馆运营管理等质素,在凸显思想性、提升专业性、增强贴近性等方面,努力构建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化的精神文化场域,不断增强博物馆建设鲜明的文化导向,为师生打造了一个文博高端讲坛。

“云端讲堂”,打造网络思政特色平台载体。按照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历史的“三个贴近”服务理念,博物馆利用馆藏优势,通过在博物馆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以爱党爱国为主题的《我为博物馆代言》和以科普教育为主题主线的《沧海遗珍》等“云讲座”系列短视频专题栏目128期,采用音视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文物藏品,由物及事及人,挖掘讲述展品背后的爱国奋斗故事,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思想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凝结的一个个历史见证物、文化标志物和鲜活人物图谱,从联系学校实际、贴近师生需求、焕发思想动能方面,努力让博物馆成为团结引领师生包括社会公众爱国奋斗的“大学校”,在汇聚师生精神魂魄、凝聚信仰信念力量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两个基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为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红色资源,为学校师生的学习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教育条件,博物馆积极推进校内、校外两个思政教育基地建设。一是建好陕西科技大学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组织上好思政课现场教学。利用博物馆爱国奋斗主题主线和相关展陈展品,博物馆教师为本科生开设了《大学精神与轻工史》选修课程,通过举办8个课程专题的讲授形式,结合轻工史讲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结合校史讲西迁精神、“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切实在把展陈体系转化为讲解体系、把资源体系转化为学术体系方面,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结合轻工行业发展历史、当前业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性判断,聘请优秀教师在博物馆二楼科教筑梦展厅开展课程思政现场示范性教学,在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科学技术前沿上,把专业课讲出思政味,努力让课程思政更加多元化、具象化、生动化。二是建设陕西科技大学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合作交流,建设了贴近专业、贴近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特色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陕甘宁边区旧址管理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等7个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合作交流将校内博物馆展览陈列和校外展陈资源结构性整合并转化为育人资源,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效能。

“服务大平台”,打造公众服务专业队伍。博物馆积极落实推进文化输出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举措,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拓展服务人群,切实提升公众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近年来,博物馆以“弘扬工业文化 传播工业文明 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主题,由博物馆师生组成专业宣讲团队,坚持“五进”宣讲,采用课堂讲授、图文、视频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85批次走进学校、党政机关、企业和社区开展宣讲活动,讲好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覆盖面达18256人次,切实在博物馆服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体现了社会责任和高校担当。2022年,博物馆获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先进单位表彰。

坚持文化自新 以文化活力提升服务效能

为深化博物馆教育功能成效,我们进一步做好藏品研究,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开展行业发展特别是党领导事业建设发展研究,聚焦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精神的宣传弘扬,以建设一个开放的、丰富的、发展的精神文化体系为目标,通过展陈研究,不断增强文化自新能力。

举办好“西迁纪念日”纪念活动,弘扬西迁精神。西迁是学校重要的集体记忆,西迁纪念日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为了做好每年的西迁纪念日活动,博物馆、校史馆在深挖校史、西迁史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策划图文、视频、采访报道等形式,由事及人及精神,高扬姓党爱国为人民的光荣西迁精神文化传统和学人风骨,讲好西迁故事,凝聚西迁文化传统,不断深化西迁精神文化研究,切实为学校思想建设汇聚精神文化力量。

展陕甘宁边区遗产遗迹调研,弘扬延安精神。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与学校专业建设上具有天然的贴近性和文化的共通性,为抢抓资源禀赋的唯一性储备,博物馆组建“陕甘宁边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实践团”,连续四年利用暑假时间前往延安、榆林等地,开展遗迹遗址调研和科普宣讲工作。成员实地走访42个乡镇,在子长县栾家坪乡十里铺村、宝塔区李渠镇拐峁村、延长县七里村等村落开展科普现场宣讲、科普座谈35次,与当地老乡、村干部、文保工作者、遗址当事人子孙等人开展科普深入交流,发布51篇科普推文,制作20个科普宣讲视频和7个专题采访视频。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讲述红色故事,弘扬延安精神,在与社会结合、与实践结合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深化陕甘宁边区遗产遗迹调研中体现高校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的使命担当。博物馆陕甘宁边区轻工遗产保护实践团获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标兵团队”称号,《陕甘宁边区轻工遗产保护实践团调研报告》被评为共青团陕西省委优秀调研报告,1人获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举办临展,增强文化自新的服务能力。临展是博物馆的灵魂。通过举办临展,能够体现博物馆的研究能力和文化专题建设导向,构建有序的精神文化体系。博物馆通过独立策展、合作策展以及馆际合作引进等形式,先后举办了“西迁主题展暨庆祝改革开放成就展”“风范犹在、记忆永恒”人物展,“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商业”“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主题展,“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时代”近现代女性科学家人物志展、“追寻轻工记忆 赓续红色血脉”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保护成果展等6个临展,进一步拉大了博物馆陈列体系的文化结构,努力让博物馆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汇集地和策源地,在汇聚师生精神魂魄、凝聚信仰信念力量上,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坚守文化自觉 着力培育学术研究梯队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始终以文化自觉为导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爱国奋斗知识分子初心使命,从百年轻工史和半个多世纪的校史里去找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落脚点,立足于文化传承创新当代品格和实践特征,努力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校史研究,将馆藏文物藏品资源转化为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把展陈体系转化为讲解体系,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以更强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自觉,不断强化文史研究能力建设和文史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建设发展成效。

近几年来,博物馆获批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社科联、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科协、未央区科工局等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博物馆科普业务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术论文9篇,在省级以上报纸刊物开展了11次重大宣传。博物馆获“西安市第一届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优秀奖”, 1人获陕西省社科联“2020-2021年优秀科普工作者”称号;博物馆师生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奖、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奖、陕西省“十佳讲解员”、西安市“十强讲解员”等10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开馆以来,博物馆始终以增强文化自觉、体现社会服务能力为工作目标,努力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师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职能,已接待了校内外8万余名观众。先后获授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科学家精神基地等14个国家、省市基地建设荣誉称号。

目前,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正在按照“思想引领、文化立馆,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爱国奋斗主题馆”的奋斗目标,不断夯实文史研究和展陈完善建设,以建设一个开放的、丰富的、发展的精神文化体系为目标,不断增强文化自新能力,努力释放博物馆文化建设活力,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一个永续发展的文化策源地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核稿:方润泽 编辑:王舒婷)

上一条:校党委副书记郭强在分管(联系)单位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辅导 下一条:老校友捐赠著作、书画作品,深情致敬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