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师资培养志】(三)厦大归来话收获

2017-01-15 18:05 文、图/教师发展中心 点击:[]

编者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为加强教师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我校相继出台《陕西科技大学专任教师学历提升实施办法(试行)》、《陕西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等新政策,申报学历提升、国家公派出国访学、国内一流高校访学、博士后进站研究等教师培养项目人数高涨,现开设【师资培养志】专栏,介绍在教师岗位,不断追求上进、勇攀高峰的教师风采

     2016年11月,40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在厦门大学参加陕西科技大学第四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他们在厦门大学杰出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积极提问、深度研讨,每一位青年教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培训已然归来,但思考远未结束,更好地成长发展,他们还在路上。

 

个人简介

    钱立伟,男,汉族,1985年5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共党员,理学博士,讲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随后在200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硕博连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离子液体表面功能化材料的制备。2016年6月博士毕业后,作为讲师进入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培训感悟:

    这次培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科研中学科方向交叉的重要性,在与袁晶教授的交流中,他提到“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研究方向相互交叉才能碰撞出新的研究领域。而对于我们这样刚刚步入陕西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来说,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目前所属学科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之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要积极寻求与本专业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融,这样才能形成基于陕科大特色的研究方向。另外,在培训中,诸多专家如郑南峰教授都强调和重视科研中信息的重要性。这里所讲的信息指的是科研中最新的研究技术、成果与手段。参加行业内/学术界顶级会议是获取这些信息最为简便的方法,然而由于我自身性格的原因,之前不太倾向于参加学术会议活动,因而错过了很多学习与合作的机会。郑教授的见解使我深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会议,努力发表高水平的成果。

    经过培训,让我了解并感受到了厦大先进的科研管理体制及专家们独到的科研思想、科研理念,对我今后的科研以及教学工作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让我有信心在陕西科技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教学型教师。

个人简介:

    张立欣,男,中共党员,1984年生,吉林延边人,博士,讲师。2013年10月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任工程师。现就职于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培训感悟:

    本次研修班厦门大学安排了最精锐的专家团队来与我们分享和交流。作为同行又年纪相仿所以很自然地就会想要与之比较,与厦大各位老师的Science和Nature相比立感自己萤烛之光的渺小,且感慨差距是如此之大。我不禁反问自己,以我现在的境况几年之后的我能否像他们那样优秀?面对此问题我真的是非常心虚。作为一个年青人我也强烈地渴望成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人一样优秀。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又使得我不得不感慨目标似乎遥不可及,怎么办?

    这次研修使我有机会对自身进行深刻地自省。当强烈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撞到一起不免就滋生了内心的焦虑与对现实种种不如意的求变思想。现阶段的我应该更多地回归于现实,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去合理地制定目标,不可好高骛远,亦不可急功近利。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既非天才也非蠢材,所以我没必要执着于一定要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被他人仰视,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灌木也并不可耻。思及此,我的心态变的豁达了,没有了之前技不如人的自悲,也没有了急切渴望成功而不可得的焦虑,却得来了一份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的平和。这并不意味着与世无争,不求上进,我只是觉得我不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更多地着眼于现实,脚踏实地。这份平和的心态使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将会是我未来积极工作和快乐生活的源泉。

(核稿:徐永建 编辑:杜杨)

上一条:青春“敬业福”:团省委书记段小龙慰问我校春运志愿者 下一条:王学川主持召开分管部门2016年度工作总结和寒假工作安排部署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