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时评】在“互联网+教育”新时代 我们该怎样顺势而为?

2019-04-19 18:29 文/评论员 雷超 点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强大动力,人工智能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期,“互联网+制造”已成为蓬勃生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切呼唤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作出重大部署。2019年,“人工智能+教育”在高校持续深入贯彻,大学里的人工智能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以应对巨大的社会需求所产生的人才缺口。人工智能将给高校带来巨大挑战和重大机遇,努力成为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体验者、共建者和变革者,是高等教育面对的新形势、新课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呼唤着更多大批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对标“一流”找坐标,学校以沉着应变的智慧和主动求变的勇气,大力破除学科发展桎梏,将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整合为电气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两个学院,这是学校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一项改革力措,也是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在学科发展道路上弯道超车,培育学科高原、高峰的创新之举。

紧抓机遇,正视不足。我校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包括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学科发展4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计划等15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以及50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1200多件,发表学术论文3800多篇,教材著作120余部。在人才培养方面,组建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设有轻化工过程系统工程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了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多个实验实训中心,已陆续为国家输送了1360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淀是我们现有的基础。电智学院成立伊始,就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签署共建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这一机遇为着力促进我校人工智能学科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要审慎地看待挑战与不足。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软件工程学科评估等次是C等,控制科学与工程是C-等,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相关学科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要走的路很长,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校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想要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培养推动未来行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学科兴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创新驱动,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学校学科质量的快速发展充分印证了学校人才战略的正确性。未来,想要在计算机相关学科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一方面要充分激励现有人才,立足我校电智学院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优势,继续向更高、更远、更深的前沿科学技术领域伸展,产出更多科技红利;另一方面,就要从目前设立全国人工智能类学科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4个分支学科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鼓励人才瞄准当前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技术(AI)、智能制造等全球研发热点勇攀高峰,同时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我校科技人才的获得感,进一步促进他们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从而使创新的土壤更加深厚、创新的未来更加可期。

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产业性很强的学科,深入持续推进产学研融合势在必行。我校原电气学院向来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各类电子、电智学科竞赛中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130余项,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研氛围。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大力培养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助推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和平台技术的突破创新,搭建好学科与传统行业生态有效衔接的桥梁。

只有在创新高原上才能产生创新高峰,只有在良好的生态下才能让创新者脱颖而出。在前不久召开的成立大会上,学校已经为电智学院的发展开出了立足我校校情的药方,即“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列入博士学位授权培育学科,按照博士学位授权申报基本条件重点建设,在保证现有学科发展的前提下,调整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等相关师资力量至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科,拟于2023年申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人工智能学科按照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标准进行建设,整合全校人工智能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人员,适时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学校对电子信息与人工智学科的发展寄予厚望,相信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良好前景下、在我校良好的学科发展态势之下,其发展定能如春起之苗,迅速拔节抽穗,孕育出丰硕的果实。

(核稿:杜杨  编辑:雷超)

上一条:画像要真 用药要准 用巡察把基层党建抓起来 ——一名时政记者的工作手记 下一条:我校召开2019年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推进会